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17篇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思维导图,供大家品鉴。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
【学生回答】
学过,初高中都学过!
【教师讲解】
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板书】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可参考教参)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局部小气候
水土流失
连年战争,大兴土木 森林被破坏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略。
板书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生物循环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2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和用具
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略)
【课后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学会分析区域能源开发的条件及评价。
2.了解山西省加强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明确我国能源基地建设的一般途径。
3.通过图表和文字材料,分析山西省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山西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一、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掌握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掌握了选择最优区位的方法。并对资源的分类有所了解。
2.学生已有的基本技能:经过必修1、必修2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的读图能力和从材料、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出入有出入,教材的有些内容超过了课标的要求。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区域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方法。对教材进行了删减与重组,保留了“资源的开发条件”和“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删掉了其他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读山西省资源比例结构图,说出山西省的资源优势。
2、依据图3.1、图3.2以及图3.4,学生说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
3、学生讨论说出山西省在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通过山西省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六、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新课导入】
展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图。
让学生分析山西省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
【板书】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自学指导】
阅读P44第三段,提问: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投影图片】
展示图3.1、图3.4、《晋煤外运的市场指向图》,提问:通过读图,分析影响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因素。
【思维拓展】
提问:影响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因素还有那些?
【分组讨论】
讨论议题: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那些问题?
【分组讨论】
讨论议题:针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你有何措施或好的建议?
【知识迁移,分组讨论】
读《西南地区地形图》、《西南地区水系图》和有关资料,运用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西南地区水能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读图思考】
学生阅读P44第三段,找出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突出特点。
读图分析,说出影响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工业基础、农业基础、科技、劳动力等。
【分组讨论,结论】
环境污染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
【分组讨论,结论】
开发新能源、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三废”的治理、加强管理等。
【分组讨论、结论】
1.水能资源区位优势:①自然条件。位于第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②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前景广阔。
2.开发当中才能在的问题:例如地质灾害、生态破坏、技术条件等。
3.解决措施:提高技术水平,保护生态环境,预防地质灾害。
【培养目标】
学生分别从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角度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从而巩固、应用并熟练掌握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能够用位因素分析的方法解决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教案
一、课题: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2.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 与手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社会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四、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方法:讲授课与自学相结合
七、教具用具:图表、资料、课件等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板书】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 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生产规模(4.8 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 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 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思考】
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
点拨: 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点拨】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为山西省煤炭的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等方面思考。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能源基地的建设 2、难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引入 神舟6号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充足的能源,同学们初中和高一都学习过能源资源的内容。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下面看看同学们的记性如何,还记得多少能源资源的知识。 从学生关心的大事和身边的事情入手。 学生回答 1、按性质分类 ⑴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⑵非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按利用状况分类:⑴常规能源:水能、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 ⑵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 检阅学生对旧知识的认识程度。 小结 煤炭在世界能能源消费结构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 引入新课 图示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图,分析出分布最集中的是山西省。 说明以山西为案例的原因。 学习主题Ⅰ:资源开发条件 阅读分析 P46图3.1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 阅读P46页
分析山西煤炭资源状况: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板书系统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资源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 丰富 ,开采条件 好
⑴储量丰富 ⑵分布范围广 ⑶媒种齐全
⑷煤质优良 ⑸开采条件好 方法指导 ⑴探明储量2700亿吨,按20开采规模可开采560年(共和国成立56周年,10个56年。 ⑵40%的地下有煤田分布。⑶全国10大媒种,山西都有分布。⑷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大同煤田是优质动力媒,河东煤田是优质住焦煤)⑸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合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此外煤田中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用数据和事实验证 过渡 从资源状况分析,山西省的煤田资源条件是非常优越的,但它大规模开采,有没有足够的市场呢? 板书 2、市场 广阔 提问 ⑴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量量和生产量比较如何?
生: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能源缺口大。
⑵我国能源需求继续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生:继续增加;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发展。
⑶阅读图3.2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思考2个问题。
生:①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而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我国水电比世界水电比重大;世界核能比重大,而我国核能几乎没有。②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并且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使山西省的煤炭具有广阔的市场,必然加速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能源消费状况
注意标准煤的解释
注意这种消费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过渡 山西省位置如何?怎么把开采出来的煤炭运算到消费市场呢? 引导学生认识山西的位置和交通 阅读分析 阅读山西省位置图。找出临近山西省的工业中心和大城市,通过的主要铁路。
生:临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上海、沈阳、武汉等工业中心和大城市,输煤和输电距离较近;通过的重要铁路有京包线、石太线、太焦线、神黄线。 转折 山西省煤炭资源从资源分布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分析都是十分优越的,我们也应该了解到P47阅读我国能源供应面临的五大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少,
②人均能源消费量少,
③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2)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1)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2)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2)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如:20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思考
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
点拨: 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点拨: 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为山西省煤炭的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等方面思考。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①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
②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挑战之一:人均资源量少。
挑战之二: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挑战之三: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挑战之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大量的煤炭开发利用,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
挑战之五:能源安全受到威胁。能源安全是指保障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可靠和合理的供应。
三、能源基地建设
1.目的:充分发挥山西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化。
2.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图3.4)。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图3.5)。
活动
1.根据下面的资料展开讨论:对于山西省来说,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1)从价格来看,年1吨煤的平均价格为160多元,如果按平均发电煤耗400克/千瓦时测算,那么1吨煤可发电2500千瓦时。山西省向外省输电的价格为245元/千千瓦时。
(2)从环境效益来看,向外输电,会改善能源消费地区的环境,但燃煤发电会造成当地大气环境的污染。
(3)从运输成本来看,输电的成本较低,而输煤需要建设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煤炭在运输过程中还会有损耗,运输成本较高。
(4)山西省是缺水省份,而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点拨:课文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或数据。(1)出口1吨煤的价格为160元,而1吨煤发出的电可值600多元;(2)输出煤会减轻本地环境污染,而造成使用地的环境污染;输出电会增加本地的环境污染,每一种方式对生产地和使用地会产生不同的影响;(3)从输出成本来看,输电成本低,而输煤成本高;(4)山西缺水,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其实,除以上外还可罗列一些资料数据,但就是以上几点,也足以让人感到世间事物的复杂性。输煤好,还是输电好?不是简单地否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它们是各有利弊的,正因为如此,这两种方式一直并存。
2.阅读下面的资料,分析山西省煤炭的市场将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山西省应采取什么对策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
资料1:2002年,我国启动了“西气东输”工程,建成后每年将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市及沿线的河南、安徽两省供气120亿立方米,初步估算可代替原煤4000万一5000万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煤炭的主要消费地,也是晋煤消费量较大的地区。预计山西省将可能失去2500万吨的市场。
资料2: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滇黔两省与广东省签订了“西电东送”协议,预计到20,滇黔两省将向广东输送50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此外,黄河上游水电的梯级开发和四川电力开发将进一步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再加上三峡电站逐步并网发电,这将使山西煤炭在东部地区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
资料3:我国规划到20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将达到4 300万吨标准煤,每年替代6000万吨煤炭。“十五”期间,总装机容量为660万千瓦的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和岭澳、田湾4个核电项目将建成投产,并加快西部公伯峡、龙滩、小湾、洪家渡、三板溪等大型水电站建设。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国过分倚重煤炭的能源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资料4: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开采条件不断下降,开采成本不断上升,加之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与相邻省区近年来开发的大型露天煤矿相比,山西省的煤炭开采不具优势。
点拨:资料揭示的内容有:
(1)“西气东输”将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
(2)“西电东送” 将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分额进一步减少;
(3)今后核电和水电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国内对晋煤的需求减弱;
(4)山西煤的开采因种.种原因不具优势。以上资料的引申信息有:山西煤炭工业将面临市场缩小、其他能源竞争的压力。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不预先采取预防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山西经济将不可能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产业结构十分单一,这种以出售原材料为主的经济结构,首先对运输形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国内能源市场需求减弱,将对山西以煤为主的经济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山西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煤炭的综合利用,构筑了三条产业链,提高了煤的综合利用程度和增加附加价值。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②分布范围广:
③煤种齐全: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7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按性质分类 ⑴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⑵非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导入新课: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开发条件
阅读分析: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 分析山西煤炭资源状况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⑴储量丰富 ⑵分布范围广 ⑶煤种齐全 ⑷煤质优良 ⑸开采条件好
相关资源课程标准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条件与开发现状,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
3.了解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
4.理解山西省构筑三条产业链的资源条件及意义。
5.理解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
6.了解科技创新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7.理解山西省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学会知识迁移,为我国其他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出谋划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分析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及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
2.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源工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把能源工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急需科技人才为能源工业出谋划策,使学生们深知肩负的重任,同时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能源基地的建设成就,力求能源基地的建设有新的突破。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保护要同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生态道德观。
3.凡事要学会因时而变,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评判地理事物的合理与否。
教学重点
1.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
2.产业结构的调整。
教学难点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关于能源与生活的视频资料及关于山西煤炭基地的景观图,关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及山西能源地位的数据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研究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学生回答: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入手。
师:这些条件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发展,作为一个区域,它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一方面要对区域的自然条件实施改造,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区域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发展的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自然资源啊?
学生回答。
师: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 资 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 投影)工业生产、汽车、火车等图片,提问:这些机械的运转与什么资源离不开啊?
学生回答——能源资源
师:以上这些机械的运转,离不开能源资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什么是能源资源?是指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物质或能量。
思考:我们人类所使用的能源可分为哪两大类?各包括哪些能源?
学生回答:
问:对可再生能源我们应如何开发利用呢?对非可再生能源我们又该如何开发利用呢?
学生回答
师:对于可再生能源,我们应该保护和促进更新,并进行充分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形成的,人类用一点少一点,而且利用不当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利用时应该节约、提高利用效率和寻找新的代替品。在非可再生能源中的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假如请你投资开发我国的煤炭资源,你会选择在哪里开发呢?为什么?
投影中国煤矿分布图。请同学们进行选择。
学生回答
师:我国山西省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素以“煤海”著称于世,这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重要煤炭基地之一,所以,合理开发山西省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省乃至我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例分析能源资源的开发。
我们在山西省投资开发煤炭资源,除了考虑这个地方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外,我们还应考虑哪些开发条件呢?
学生回答,还应考虑开采条件、市场条件及交通条件。
一、资源开发条件
探究:请同学们看课本,探究山西资源开发条件的优势有哪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师:投影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煤炭资源的有利条件 具体表现 储量丰富 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按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煤质优良 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开采条件好 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
投影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比较表,请同学们看表,你能从中看出什么问题吗?
生产量(亿吨标准煤) 12.4 14 18.46 消费量(亿吨标准煤) 13.6 15 19.7 30(预计) 学生回答: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能源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大约比生产量大1亿吨标准煤。我国能源的消费量很大,而生产量不足,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会不断的增加,预计到时,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将达到30亿吨,到那时,我国的能源缺口会更大。
投影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请同学们看图,思考: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师: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而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世界核能比重大,而我国核能却很少。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且我们刚刚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很大的缺口,这样的消费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是不会改变,这为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投影中国政区图,请同学们找到山西省,请问同学们,山西省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呢?
学生回答:中部地区。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临近我国这样一些工业区,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所以从输煤输电来讲都非常便利。
投影山西省交通线分布图,请同学们看课本43页图3.4,在图中总结出山西省对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几种?
学生回答:铁路和公路运输。
师:山西省主要的运输方式是铁路和公路。下面我们来找出主要的铁路运输线。从北京经大同到包头的京包线;石家庄到太原的石太线;从太原到河南焦作的太焦线;从大同到秦皇岛的大秦线;从神木到黄骅港的神黄线;从图可看出,经过山西的铁路线较多,除了以上的铁路线外,还有很多铁路线和公路线,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的外运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所以我们说山西省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过渡:以上是我们分析的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那么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有没有不利条件呢?
下面请同学们读材料,分析这些材料说明山西省煤炭开采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交通动力不足;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从这几则材料我们看出,山西省资源的开采中也存在着不利条件。因此,在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中,我们要学会分析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只有了解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我们才能扬长避短的对区域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过渡:山西省资源开采的优势条件是明显的,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换,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山西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的建设。
二、能源基地的建设
请同学们看课本,归纳山西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建设能源基地。
学生回答
投影:
1.扩大煤炭开采量
问:为什么要扩大煤炭开采量?
学生回答:因为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大于生产量,为了满足全国的市场需求因此要扩大煤炭开采量。
请同学们看图3.3,请同学们分析从1952年到山西原煤的生产量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回答:原煤的生产量是不断增加
问:从什么时候原煤生产量增加的速度很快呢?
学生回答:1980年以后。
问:到20原煤的生产量达到了多少?
学生回答:6.3亿吨。
师:从图中可看出来,山西的煤炭从建国初期,一直到年都是稳步增长的,在2007年原煤生产量达到了6.3亿吨,形成了以大同、河东、平朔、西山、等一些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扩大晋煤外运能力
问:为什么要提高晋煤的外运能力呢?
学生回答:因为山西交通运力不足,为了缓解交通压力。
问:山西的煤炭外运主要选择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呢?请读图3.4。
学生回答:铁路和公路
问:山西省为什么选择铁路和公路,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运输方式呢?山西临黄河,为什么不利用黄河来发展水运呢?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8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课标解读: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阅读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2、阅读资料,分析田纳西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3、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4、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
教学重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难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资源的处理:
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宜调整到流域综合治理部分,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另外,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成因是什么? 讨论归纳 以实例导入新课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 展示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及文字资料 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 资源条件及人口、社会经济条件。 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地理条件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流域开发出现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归纳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知识拓展,能力迁移 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长江、黄河及珠江的综合开发 小组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使学生对我国的大江大河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域开发建设问题 板书设计: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具体要求 教学活动建议 以某河流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 针对具体的流域实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出该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通过实例学会认识流域开发的一般方法。 收集有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成功实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其经验,加深学生对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和意义。
2.?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图表和数据的技能,逐步形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3.? 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还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通过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
塔里木河治理现状的利弊分析。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教学方式】
讨论探究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资源】
书上图像资料、书上的案例? 课外图像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复习上节课田纳西河在开发中的问题。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导致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经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思考、回答 从复习旧知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引入新知 资料分析 资料:
1933年以后,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其中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9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2、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3、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4、掌握河流开发的分析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
2、阅读相关图表,学会分析河流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掌握河流开发的分析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重点: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及开发的现状;
2、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
(四)重点、难点
难点: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背景知识
1、河流与人类的关系
①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尼罗河文明、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
②大河两岸多是人口、城市稠密地区。
2、流域和水系:图3.14
流域(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集水区。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水系(河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支流——注入干流;二级支流——注入一级支流;三级支流——注入二级支流。
3、流域的特性——特殊性、整体性。流域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二、河流各部分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图3.15(学生读图填表)
组成部分 重要性 保护重点 山地 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应保护它的植被 河流 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三、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影响)水力丰富;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突出
(分析水力丰富与否从两个方面分析:河流水量的大小;河流的落差)
2、气候——(图3.16)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相对较少。
学习方法:(描述气候特征:从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着手。对气温的描述可参考下列数值指标:
描述 酷寒 严寒 寒冷 温和 温暖 炎热 月均温℃ -30℃∽-34.9℃ <-20℃ 20℃
P56思考:1、田纳西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会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冬末春初多降水,河流在这个季节径流量也最大,其中3月份水位最高;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在这一埋藏也最小,进入枯水期,其中以10月份水量最少。
2、从诺克斯维尔市气温降水柱状图看,田纳西河流域水热条件的匹配并不佳。冬末春初多阴雨,光照少,不利于作物的播种和生长;而在作物生长的旺季——夏季,正是需水量最大的季节,而该季节降水不足,极易形成旱灾,影响作物的生长和成熟。解决的措施就是发展农田灌溉。田纳西河水量圈套,能够为农田灌溉提供充足稳定的水源。
3、水系——对航运影响
⑴有利——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⑵不利——河流落差大;水量很不稳定。
学习方法:分析内河航运发达的条件——
发达——水量大;水量变化小;经济发展程度高
不发达——水量小;水量变化大;经济发展程度低
P56思考:田纳西河进入枯水期时,因水位过低,使吨位大的船只不能通航,将大大影响客货运量。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大坝的方法调节水量,或是抬高水位。
4、矿产资源——煤、铁、铜、磷、锌、云母等,丰富。
知识储备:矿产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金属矿可分为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
常见金属矿:铁、铜、锰、铅锌、钨、钛、镍、金等。
常见非金属矿:石英、云母、磷、盐、煤、石油、天然气、玉石矿等,以能源矿和宝石类矿最为重要。
四、流域的开发早期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人口较少,农业较发达,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
人口激增,对资源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
学习方法:造成一个区域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
一是人口的增长;二是掠夺式的开发方式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学会分析区域能源开发的条件及评价。
2.了解山西省加强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明确我国能源基地建设的一般途径。
3.通过图表和文字材料,分析山西省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山西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山西煤炭行业税收大幅下降。 山西 省国税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该省 煤炭 生产入库增值税30.8亿元,同比下降38.1%,减收18.99亿元,而与煤炭相关联的 电力 、焦化、 钢铁 、机械行业入库增值税总规模虽然仅有11亿元,却分别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作为煤炭大省,在实现工业新型化的举措上,山西省确定的“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路径和以实现煤炭大省向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大省跨越的战略初见成效,正沿着以煤化工为主的路线走多元化道路。山西省是如何实现产业的升级改造的呢?
导入二:有人说,山西有煤,是福也是祸。山西省委主要领导认为,祸不在于山西有煤,而在于没有牢牢遵循科学发展观。去年8月,山西省确立了“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构想,并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支持。重构能源优势的决战迅速席卷山西大地。如何评价我国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山西省可持续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讲授新课】
第1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自主学习:一、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
包括①__________能、风能、②____________能、潮汐能、③__________等。
2.非可再生能源
主要指煤炭、④__________、天然气等⑤__________能源。
自我校对:①水? ②生物? ③太阳能? ④石油? ⑤矿物
合作探究1:如何区分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
点拨:能源既包括天然的,也包括人工的。自然资源中的一部分可以作为能源即能源资源,能源也包括一部分自然资源即天然能源或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矿物能源又叫化石能源,是矿产资源中可以用作能源的那一部分,它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下图:
自主学习:二、资源开发条件
1.山西省的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山西省的市场条件──市场广阔。
3.山西省的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自我校对:⑥范围广 ⑦煤质优? ⑧埋藏浅 ⑨继续增加 ⑩煤炭 ?工业中心?交通
简图法形象记忆山西省的交通运输条件
合作探究2: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阅读下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华网太原电:山西省煤炭厅发布最新数据称,山西煤炭产量将控制在9亿吨。今后4年内,山西重点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和18个国家煤炭矿区建设,总产量控制在10亿吨。试分析评价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点拨:山西煤炭能源基地的形成与其优越的开发利用条件密切相关,优势条件的评价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思维拓展】黄土高原许多地区建设露天煤矿的有利条件和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危害分别有哪些?
有利条件:当地的煤矿资源埋藏浅、煤层厚且稳定。危害: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地表裸露,产生沙尘,污染空气;露天开采,雨水冲刷下渗,污染水源。
【思考提示】课本41页
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
答:对比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是由很多因素相互影响形成的客观事实,并将延续相当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及发展相关产业,其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答:我国每年有近1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石油。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甚至煤的比重还有可能增加。山西是我国产煤大省,其煤炭资源的开发对于我国提高能源的自给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反思归纳】能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由区域能源开发条件所决定,具体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开发条件不同于开采条件。区域的开发条件包括区域的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而开采条件仅是资源状况中的一种。
自主学习:三、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朔、?__________、沁水、霍西、?__________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形成了以?__________运输为主、?__________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1)建设?__________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2)发展?__________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__________,并向外输出?__________。
自我校对:?西山 ?河东? ?铁路 ?公路? ?坑口? ?炼焦? ?能源? ?焦炭
【读图思考】教材P43 图3.4
此图反映山西铁路运输干线分布状况。从分析图中铁路干线的走向及起、止点入手,需明确以下问题:
(1)山西省煤炭外运路网体系的构成情况如何?
提示: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
教材P43 图3.4
此图反映山西铁路运输干线分布状况。从分析图中铁路干线的走向及起、止点入手,需明确以下问题:
(1)山西省煤炭外运路网体系的构成情况如何?
提示: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
(2)山西省煤炭外运线路反映了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有什么特点?
提示:山西省运煤线路主要是东西走向,这反映了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基本格局,即西部能源有余,而东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不足,因此煤炭的运输可称为“西煤东运”。
(3)晋煤外运的线路主要有哪些?
提示:大秦铁路(大同—秦皇岛,秦皇岛港出口)、神黄铁路(神木—黄骅港,黄骅港出口)、焦兖日铁路(焦作—兖州—日照,日照港出口)。
简图法记忆山西省煤炭外运铁路线
合作探究3:能源基地建设
图甲为“我国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图乙是“煤炭产区及外运线路”。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要说明图甲所示地区发展工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有哪些。
(2)图甲所示虚线地区范围内,在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发展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有哪些?应如何解决?
(3)图乙中显示我国煤炭工业空间布局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结合图示,目前的能源输出方式主要有哪些?
点拨:(1)①煤炭、有色金属、稀土、非金属矿等资源丰富(资源优势);②承东启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位优势)。
(2)①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②交通运力不足──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③生态脆弱,污染严重──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防治污染。
(3)我国煤炭工业空间布局不平衡。
能源输出方式有:①通过铁路运到东部沿海港口,再通过海运运往南方;②通过铁路、公路运往南方;③通过建坑口电站,将煤炭转为电能输出(西电东送)。
【活动点拨】课本43页“活动”
山西省输煤与输电的对比分析
(1)从价格看,同样一吨煤,输电的效益高于输煤。
(2)从运输成本看,输电成本低于输煤。
(3)从环境效益看,向外输电会加重供电区的环境污染,但会改善消费区和沿线的环境。
(4)从水资源方面看,山西省是缺水省份,而燃烧煤发电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反思归纳】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国家围绕山西省煤炭的开采、晋煤外运和加工转化进行能源基地建设。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源基地的建设
2、难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四、教法
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引入: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充足的能源,同学们初中和高一都学习过能源资源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按性质分类 ⑴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⑵非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导入新课: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开发条件
阅读分析: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 分析山西煤炭资源状况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⑴储量丰富 ⑵分布范围广 ⑶煤种齐全 ⑷煤质优良 ⑸开采条件好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12
考纲要求:
1、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自然背景。
2、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
3、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势预测:
1、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为背景,结合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考察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线路,对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影响。
2、以某区域工程建设为背景,考察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及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知识回顾: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
自主学习: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2)自然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经济原因
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2)矿产资源中具有清洁优势的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很低。
(3)长期以来北煤南运给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1)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2)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
(3)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对环境的影响 ①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合作探究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下表所示(以西气东输为例):
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配置 西气东输工程 资源
调出
地区 ①资源储量丰富;
②资源产量(或潜在产量)巨大;
③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消费量远小于资源生产量,能够满足输出 西部地区天然气储量巨大,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天然气消费量小,天然气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较慢。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13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分析】
区域发展一方面要对区域的自然条件实施改造,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区域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发展的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节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说明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材首先开门见山地点明了能源基地建设的三大条件,接着又说明我国对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三项措施,指出能源基地建设中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从而引入能源的综合利用以以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区域发展一方面要对区域的自然条件实施改造,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区域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发展的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本章中,我们分别以我国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为案例,来探讨在不同区域,如何进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板书】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承转)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众多能源资源中,多年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山西省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素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是我国主要能源供应基地,也是我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的立足点。所以本节我们就以山西省为例,来谈谈能源资源的开发。
【板书】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承转)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两在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那煤炭属于哪一类呢?
【板书】一、能源的概况
1、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对人类历史来说是有限的,而且开发利用不当,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开发原则:因地制宜(主要考虑:①区域的资源状况,②市场和交通条件)
(承转)下面我们就以我国山西省为例,来谈谈能源资源的开发。
【板书】二、我国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
1、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按生 产规模(6.3亿吨)计算,可开采43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引导学生读P40图3.1“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
③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其中,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 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的消费量接近26.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23.7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 ,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思考)请同学们完成P41“思考”: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我国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为山西省煤炭的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等)
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①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
②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P41—42“阅读: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强调)“挑战之一:人均资源量少”、“挑战之二: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实际上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挑战之三:单位产值的能耗高”、“挑战之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大量的煤炭开发利用,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是指我国的能源利用现状问题,能源效率低、能源利用对环境污染严重;最后归结为第五个问题“挑战之五:能源安全受到威胁。能源安全是指保障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可靠和合理的供应”,如何保障能源安全。这里提到能源安全,特别指出的是“石油和天然气”,这是国际标准。对于我为这样少数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国家,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必须要探索一条适合自 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过渡)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化,从198 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步伐,取得了许多成就。
【板书】2、能源基地建设
⑴目的:充分发挥山西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化。
⑵具体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引导学生读P43图3.4“山西省煤炭外运线路”)。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引导学生读P43图3.5“山西省能源的转换”)。能源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能源输出结构水平的提高(引导学生读P43图3.6“山西省能源调出结构的变化”),提高了山西省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完成P43—44“活动”:
1.根据下面的资料展开讨论:对于山西省来说,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1)从环境效益来看,向外输电,会改善能源消费地区的环境,但燃煤发电会造成当地大气环境的污染。
(2)从运输成本来看,输电的成本较低,而输煤需要建设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煤炭在运输过程中还会有损耗,运输成本较高。
(3)山西省是缺水省份,而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参考答案)课文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或数据。(1)输出煤会减轻本地环境污染,而造成使用地的环境污染;输出电会增 加本地的环境污染,每一种方式对生产地和使用地会产生不同的影响;(2)从输出成本来看,输电成本低,而输煤成本高;(3)山西缺水,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其实,除以上外还可罗列一些资料数据,但就是以上几点,也足以让人感到世间事物的复杂性。输煤好,还是输电好?不是简单地否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它们是各有利弊的,正因为如此,这两种方式一直并存。]
2.阅读下面的资料,分析山西省煤炭的市场将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山西省应采取什么对策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
资料1: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于正式开工,主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南可达广州、香港,预计将为我国年增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量,这些天然气每年可替代7680万吨煤炭,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1.3亿吨。广东省的煤 炭来源有近1/4来自山西,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完工后,广东省将大大减少煤炭用量。
资料2: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滇黔两省与广东省签订了“西电东送”协议,预计到,滇黔两省将向广东输送50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此外,黄河上游水电的梯级开发和四川电力开发将进一步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再加上三峡电站逐步并网发电,这将使山西煤炭在东部地区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
资料3:我国规划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将达到4 300万吨标准煤,每年替代6000万吨煤炭。“十五”期间,总装机容量为660万千瓦的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和岭澳、田湾4个核电项目将建成投产,并加快西部公伯峡、龙滩、小湾、洪家渡、三板溪等大型水电站建设。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国过分倚重煤炭的能源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资料4: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开采条件不断下降,开采成本不断上升,加之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与相邻省区近年来开发的大型露天煤矿相比,山西省的煤炭开采不具优势。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14
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摘要:课改改革至今已将近十个年头,课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和角色,积极完善自我知识架构,通过广泛的发掘教学资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才能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资源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总体上为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课堂教学更加规范,更具人性化。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新课改背景下不仅要将课备好,而且还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考纲、教学大纲、研究学情和教情。课堂已不再是传统的教授式课堂,而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开放式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平等的质疑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可以平等的与老师在课堂上展开对话、交流与合作。新课改背景下,老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学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整合。高中地理知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与生活联系的较为密切,可以说高中地理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加科学、更加便捷的生存和发展。一般而言,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包括:有形的教学资源和无形的教学资源。如果按照教学资源的性质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文本、音像、图片、视频、模型、多媒体、网络等。如果按照存在的空间来分的话可以分为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
一、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资源是教学的重要保证,在平时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概念不够重视,总是以书本知识为纲,照本宣科,无所作为。有些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则比较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重视教学资源的教师的课堂异常丰富多彩。既有最时髦的话题,又有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情景。由此可见,对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不仅仅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而且还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师备课、上课的业务素养。
1)基于文本资源的开发。高中地理文本资源颇为丰富,教师应对文本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再进行有效的`研读和整合。文本类的教学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高频性文本,譬如:教科书、教案、练习册、辅导资料、试卷、习题册、图册、课件等。这一类文本资源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所要用到的频率较高,易于查找,易于总结归纳。第二类是潜在性文本,譬如报纸、宣传册、海报、工具书、电子书等。这类文本虽然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使用的频率较低,但是在查找信息、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类文本是研究类的学报、各类知名学科网站等。通过拓展学科知识是教师能够及时动态的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可以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2)基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时代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资源。高中地理教学使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授课效果。现在较为常见的多媒体资源有:白板、液晶书写屏、三通两平台、校园网、校讯通、微课录播教师等。由于多媒体可以将动画、文本、声音、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以立体的方式予以呈现,加之与网络资源有的有效融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使用多媒体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使各种资源以有序、科学、合理的方式予以呈现;二是要对所需的多媒体资源在课前应加以有效的额筛选和加工。三是要让学生在接收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行合一”、“手脑并用”。
3)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迅速传播。客观的将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源很大部分可以在网络上找寻到。网络资源具有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新及时、知识性趣味性强的特征。面对琳琅满目的网络资源,教师如何进行筛选和整合是一个现实性问题。有的网络资源具有可复制性、公用性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但是有些资源不具有可复制性,不能直接拿过来运用,对于这些不可复制性资源,教师要结合校情、学情、教情对其进行深度的加工和处理。
4)基于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开发。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征。可以说高中地理是一门让人们生活更便捷、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的一门学问。因为高中地理是以时空运行规律、天气气候、风土人情、环境治理、自然灾害等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的。高中地理的知识板块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发展与国土治理、区域地理等四个板块。在讲述文地理、区域发展与国土治理、区域地理等知识板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亲身实践、调查研究、体验等方式学习和理解有关自然环境、人口结构、区域发展、环境治理、灾害、旅游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知识。
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利用
对于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既是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考验教师业务素养的有效标准。能够高效利用教学资源的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反之亦然。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在筛选利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做到所选教学资源与所课堂内容高度融合。教学资源是用来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授课效果的,我们对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一切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去思考、去取舍。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就是有效,比如在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能力;陶冶道德情感;注重榜样示范;强化道德实践,指导道德行为能起到一方面或更多方面作用都是有效。另外,就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认知程度,了解学生的有效需求。
二是要从教学效果、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编制各类教学资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目标。
三是教师要从具体教学情况和现有教学资源出发运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文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上课、复习反馈的过程中要广泛的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活用教材,活用教学设计,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处理课堂上的各种问题。地理是一门内涵丰富,信息量较大的学科,也是教学难度大,收效低的学科之一。特别面对新课改,新教材,知识容量进一步加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地理知识,就必须重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使用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资源的受益者,教师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顾及学生的主客观感受,课堂、课后,所选用的教学资源能够有益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学习情趣及思维能力的开拓与提升。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
3、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2、探究式学习法。
3、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
5、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
1、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讲授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图8.5”和“图8.6”,师生互动。
一、人口压力
1、人口增长
(1)时间分布
A、产业革命前
B、二战前
C、20世纪70年代
(2)空间分布
A、发达国家慢
B、发展中国家快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
2、人口压力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资源的过度利用――资源耗竭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什么是传统的发展模式
2、学生讨论:“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小结】略
【形成性训练】略
【课后记】
1、成功之处:
2、失败之处:
3、学生心得:
4、见解心得: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16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2、理解田纳西河流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途径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交流,尝试用已学知识整理、分析,提高处理资料与信息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景,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人地协调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由的综合开发联系周边地区河流的开发利用,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地区的国土整治出谋划
五、教学重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六、教学难点?
?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七、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九、教学过程:
3.ppt:展示位置、发源地、气候、地形、水文、资源对应对图,帮助学生学习和归纳。
Ppt展示位置、发源地、气候、地形、水文、资源对应对图,帮助学生学习和归纳。
2.评价调查报告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导入 展示海南河流分布图,及近些年海南河流流域开发过程中污染的现状图 直观感受海南河流流域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思考:经济发展和流域生态如何协调发展是?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从学生所在的地区河流流域开发面临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展示点拨:流域的一些基本概念 理解水系,分水岭,流域等概念,并能准确的从图中判断出分水岭、流域、干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等 突出知识的糅合和原理的分析,避免照本宣科 1.组织学生活动:假如你是海南水利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你的工作是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做全面考察,然后交一份报告给国会。
2.提出活动要求:从位置,发源地、气候、地形、水文、资源方面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概况。
? 角色扮演:海南水利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学生合作讨论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17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
2、景观特征
3、成因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阳的梯田景观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
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
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图1.1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通过读图,了解到: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思考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点拨:旅游者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点拨: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点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不同的旅游项目。有人把现代旅游细化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科研旅游等。
2.发挥你的想象力,策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点拨:建议把学生设计的旅游项目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思考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点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了解:
1.旅游六要素中,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点拨: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人们外出旅行,首先必须实现从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这就是旅行。除近距离的游览或少数具有特殊意义的徒步旅行外,绝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
2.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点拨:“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3.旅游六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点拨: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过案例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港的旅游特色在“购”,而购物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其他要素的发展。据统计,每年进入香港的国际旅游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为了购物,其购物费用也占全部旅游费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世界的“购物天堂”。
思考:
1.从旅游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购”是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点拨:到香港购物是许多游客来港旅游的主要动机。“购”是香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促进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大部分商品不收关税,香港的商品价格就相应较低。此外,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换季大减价的促销活动,能为游客提供真正的实惠。香港店铺中销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货品,而且大部分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受过专业训练,态度殷勤友善,以客为先。购物成为香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